时 间 记 忆 |
<< < 2014 - 11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色,戒》:不是不戒,实在难戒? |
[ 2007-11-6 15:53:00 | By: yule ] |
看《色·戒》之前,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对《色·戒》的赞赏,调门之高,几乎空前。人们有太多的理由喜欢这部影片,事实上,它的表现,不仅担得起,而且无愧于这些赞美之辞。无论是李安所营造的富有审美意味的影像,还是梁朝伟炉火纯青的表演,即使是暂露头角的汤唯,也有出色的控制力和分寸感。这对一部影片来说,真的是很不容易了。
但是,在加入这场大合唱之前,我还是有一点游移不定,因为,在我看来,《色·戒》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比它带给我的审美感受更重要。我想,与其跟在大家后面赞美这部影片的艺术表达,倒不如多谈一些它所提出的“问题”,或许更有价值和意义。当然,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影片恰是通过具体的叙事提出并揭示了这些问题。所以它有它的方式。我们讨论它所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不能脱离它的独特的叙事。
影片写一群爱国青年,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抱定“中国不能亡”的信念,要做一点切实的事情。结果,由于那个名叫王佳芝的女子的一念之差,竟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功亏一篑,导致了全军的覆灭。为什么会这样?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影片从始至终就是在努力地回答这个问题。尽管“一念之差”总是带有偶然性,但对于这种偶然性的表达,常常却是要探讨其中的必然。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香港和上海。王佳芝肩负着暗杀汉奸的重任登场了。在她,最初完全是为了“爱国”,即便是贡献了自己的色相,她也能义无返顾;接下来就谈到了她的性经验,为了符合她的“麦太太”的身份,她只能事先失身于她的同伙,一个通过嫖妓得到性经验的男人。她是抱着为国牺牲的决心而接受这一切的。在这里,李安不同于张爱玲的,是没有刻意强调王佳芝“失身”以后同伴们的反应。或许,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恰恰是男性作者和女性作者观察视野的不同,以及他(她)们对于“性”所得到的不同的感受。影片忽略了原小说中所包含的关于男女性关系事实上并不平等的暗示,而将故事引向了对女性可能存在的人性弱点的探讨。
这在李安也许是不自觉的,完全下意识的,越是这样,越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这里最终是将女性本质化了,将其定性为感性的、物质的、脆弱的种类,偶然变成了必然,一念之差也就不再是不可思议的了。然而,王佳芝这个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却因此被削弱了,汤唯或许还有潜力,但影片没有提供给她这个机会。李安似乎真的相信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是发生了爱情的,王佳芝的“一念之差”不必说了,易先生又何尝不是被表现得有些“怅然若失”,甚至有些“失魂落魄”呢?他那只签下处决令的颤抖的手,和他坐在王佳芝睡过的床上那种失神的表情,都让我们过目难忘。在这里,《色·戒》对于人性弱点的揭示其实是达到了一定深度的,遗憾只在于,他在叙事中对于人性的这种限制,透了他的底,使得影片在最后一刻丧失了那种不可言说的迷惘的意味和解释的多种可能性。就人性的探讨而言,这也是一种简单化,尽管这种简单化相对于以往那种社会政治两分法来说,已经是一种飞跃了。 |
|
|
|